杂文月刊>>推荐文章>>

知识分子不打架的

2020-12-30 08:59:23 来源:杂文月刊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韩浩月/文  李肖飏/图

近日,五条人乐队在节目中说了一句“知识分子,不打架的”,让很多人会心一笑。这年头自诩知识分子的人已经很少了,再加上“不打架”三个字,听上去确实很摇滚。也许只能借助摇滚的方式,来拆解知识分子的皮囊了。

知识分子该是什么样子?以前这个概念还相对清晰,现在逐渐有些模糊了。五条人写民间的歌,写出租房、打工仔、打工妹,用塑料袋和A4纸装置舞台,土到极致反而洋气起来,这是当下知识分子的群体气质吗?如果是,反倒挺有趣,起码表明知识分子有了活力,有了不羁的味道和寻开心的能力。

导致知识分子群像变得模糊的,是他们被动或主动的撤退,在最火的社交媒体——这个所谓的话题源头地、舆论中心场,知识分子越来越少地出现了。因为在互联网语境里,人们听不进去知识分子的话,他们说话缺乏火力与情绪,没法点燃网民的关注。不少知识分子出走知识场域,比如走进商业场,成了带货专家,还有人干脆放弃了专业,成了流量大V。许倬云反思认为“今日世界,只有专家没有知识分子”,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已成为商品,也已成为权力的来源,掌握知识的人操纵市场”。

知识分子说什么,没人愿意听,但要是他们吵起架来,围观者总是很多。笔者记得的上一次文人吵架,还是2018年食指与余秀华,两个本没有交集的诗人,一言不合却吵了起来。那一架吵得莫名其妙,也没个重点,匆匆地就结束了,但还是留下一些声音与观点。记得当时有人说,看文人吵架总比看明星八卦有意思。可惜,这两年文化人多是自说自话,被批评了也沉默是金,商榷也懒得商榷了,他们开始变得深居浅出,拒绝被关注。

知识分子吵架,可以带出诸多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代际思维,话语暴力,道德绑架,阶层差异,身份歧视……每个主题展开来,都能得到有意思的发现。讨论文人吵架,可以捕捉到最鲜活的思想形态,管窥到最真实的社会心态,体察到最细微的时代变化。

一般情况下,知识分子打架,都会被默认为口头、笔端之争,但也有真动手的,比如梁启超被章太炎打了一个嘴巴,黄梅给了吴梅一记黑砂掌,梁宗岱与罗念生比拼过柔道,废名与熊十力互卡过对方的脖子……这些故事,有夸张的成分,虽然动用了肢体,但还不算是市井流氓那般的打架,点到为止,成为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轶事,让他们在历史中更加熠熠生辉。

知识分子这些年变得颓废,是因为身上的光环消失了,十几年前电视造星,让一部分学者变成了明星,那几年他们过于耀眼,透支了人们的关注。现在的一个现实是,明星都变得不像明星了,要顺着粉丝们的意思来,一个闪失,就会被要求“滚出娱乐圈”。

知识分子的吸引力就更加小了,网友们骂知识分子也不像骂明星那样劲大,总不至于让他们“滚出知识圈”吧。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不再是“有思想”,而是“有趣”。每年4月11日,纪念王小波的言论总会刷屏,他得到了诸多前辈写作者所没能得到的待遇,而之所以王小波能脱颖而出,原因就在“他的文章有趣呀”。“有思想”和“有趣”在王小波身上是并立的,但太多人却只记住了他“有趣”,而忘记了他“有思想”,而把他的“有思想”当成“有趣”来理解,更是一个不小的误会。

知识分子会一直都在,只是会变轻,重要性没那么强了,这是一个包括知识分子在内所有人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现实。即便有伤心,也是短暂的,“知识分子,不打架的”让人笑的背后,也有着酸楚之后的释然。

吴风玲荐自《廉政瞭望》2020年第9期


来源:杂文月刊
责任编辑:崔国柱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