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月刊>>推荐文章>>

走出“信息茧房”

2021-04-29 08:30:50 来源:杂文月刊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吴敏文/文

网上尖锐对立的不同观点造成的人群撕裂触目惊心。不同的持论者不仅不赞同对方的观点,而且拒绝交流讨论,甚至连对方提供的事实与信息也一概拒绝。这一方面证明了文化和思想多元性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思想和文化所有的偏颇、偏狭和偏执的特性。对此,让人不禁感叹:原本以为网络是思想交流的平台、理性讨论的园地,不曾想却成了不同持论者们织就的“信息茧房”和步入其中各执己见党同伐异的场所。

“信息茧房”的说法非常形象,它点出了不同的持论者囿于己见、作茧自缚的鲜明特性。《庄子》有云,“井蛙不可语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道者束于教也”。“虚”在古语里是“空间”的意思。庄子这段话的含义是:你跟一只生长在水井里的青蛙讲海是什么,它理解不了,因为它的生长空间局限于水井,从未见过、也想象不出大海的广阔。你跟一只主要生存在夏季的昆虫讲冰雪是什么,它理解不了,因为它的生命在秋天就结束了。你跟一个曲学阿世的人讲什么是道是没有用的,因为他所受的教化就是精致利己。

这种各自固执己见、偏执陋见的心态和作为,不仅不利于社会和谐,而且对个人增长知识、丰富思想,乃至保持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固执和偏执貌似自信,实为自卑,因为真正的自信一定开放包容;貌似有知识有思想,实为知识贫乏思想苍白,因为正如肥沃的土壤从不拒绝阳光雨露,有知识有思想的人从来都是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貌似坚守真理立场坚定,实为顽固不化偏执狭隘,因为真正坚定的思想,只能来自勤于学习和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扬弃自己曾经坚持,却为实践所证明是错误的东西。

走出囿于己见、偏执陋见的“信息茧房”,至少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超越利益藩篱。无利不起早。利之所在趋之若鹜。这些都是人的本性,很难超越,也不宜动辄进行道德评判与道德绑架。但是,一个人的利益有表面利益与实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部分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区别。它们并非总是一致,有时甚至相互矛盾。那么,为了表面、眼前与部分利益而丧失实质、长远与整体利益,显然是不足取的。而且,有时确实有为了群体利益而牺牲一些个人利益的需要,只要这样的牺牲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从整体上和长远来看,值得而且可以获得补偿,那也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更何况,我们平时所进行的讨论交流,大多并不与切身利益强相关和直接相关,更多的是思想差异和观点分歧,有时甚至仅是意气之争;固执己见的原因,仅仅是觉得若是承认自己的观点错了,被对方说服了,就输了气、降了格、掉了份似的。这其实大可不必。你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或是接受了对方的观点,是你丰富了思想、拓展了思维,是收获而不是失去。

二是拓展知识边界。一个人不管怎样博学深思,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其知识和思想都会有所局限:对边界内的知识比较了解,思想比较成熟;边界之外,知识未免浅陋,思想未免幼稚。在不与别人交流的情况下,可能很难发现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的局限;在与人发生争论时,越是自己感到生疏和冷僻的知识与思想,越可能是自己的未知领域。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顺势拓展自己的知识与思想的疆域,即可获得新的知识与思想的版图;而囿于己见坚守陋见,就丧失了获得新知和丰富思想的机会。在知识快速更新、世界日新月异的当下,如果思想和知识总是缺乏更新换代,唯一的结果就是逐渐落伍,最终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

三是保持思想开放。封闭只会落后,开放才可图强。对一个国家、民族是这样,对一个人也是这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因为它永远保持对所有江河湖泊的开放和包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因为它们始终保持开放与运动。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多湖之城。为解决市内湖泊的水质问题,武汉采取的办法就是将它们与奔流的长江连接起来,使湖泊从封闭变为开放,湖水从死水变成活水。一个人的思想也是这样,如果不开放、不交流,总是拒绝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就会因为呆滞而变得腐臭。只有开放和流动,才可永葆生机与活力。


来源:杂文月刊
责任编辑:崔国柱
下一篇: 快餐可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