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月刊>>推荐文章>>

老,其实是件老好老好的事

2021-06-16 10:59:35 来源:杂文月刊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曲玉萍/文  小黑孩/图

语言是非常有意思的心理现象,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以“老”开头的词,通过歧视人的年龄,达到贬低对方的目的。假如双方价值观一致,也都认可“老”是一种奇耻大辱,那么被叫做“老东西”或“老女人”,心理暴击度便是百分之一百,男的开始入天价保健品,女的再也离不开医美和美颜滤镜。

我从二十出头活蹦乱跳的年纪,就天天被人叫老师,对“老”这个字习以为常。记得有次学生来,办公室里看了圈后失望地问:“就你在?老师呢?”把我给气得……难道我看起来不够老?于是努力做出老气横秋的样子:“我就是老——师,这位同学有事吗?”当时还有首特别流行的歌,描绘了“冬季的校园,白发的先生”,所以我不但不抵触变老,反而以白发和皱纹为荣,认为变老是智慧的表现。

无独有偶。我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他们人生艰难,却在一日三餐、鸡毛蒜皮中,把一些最宝贵的、可傍身一生的东西传给我,比如勤俭、务实、自强和担当。从此看到年纪大的人,不管认不认识,我都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相信有无数人也一样,或多或少都有被家中老人爱着的经历。

我的一个朋友,由河北的奶奶带大。他小时候脸上有雀斑,被别的小孩嘲笑,不想去上学。小脚奶奶二话不说,拉起他,拄着拐,冒着风雪走了几里地,去城里买雀斑灵。他现在是微生物学博士后,说起这事总笑说自己是第一代化妆品的受害者;我却从他的故事里,听到一个老人,能力有限,仍努力要把她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到孙子。

根据最新数据,约八成的中国城市家庭,是祖辈参与、隔代教养的。在农村中,老人带大孩子的比例更是高达90%以上。而美国近二十多年间,只有10%的孩子跟祖父母长期生活过。

既然这么多人都是老人带大的,理应对“老”有好感、亲切感,更不会恐惧反感了,那为何至今“老”这个字,还会形成巨大伤害力呢?

我们做过一个研究,大多数人都认为最惨的事莫过于“生病、没钱,还上了年纪”。也有医生不久前发了朋友圈,感慨万千:“今天上午,一位86岁的老太太(过去是老教授),独自一人照顾他50多岁瘫痪的儿子,推着轮椅跑上跑下……”

其实,老人们是整个社会贡献最大的群体,年轻时为家打拼、供养孩子,年老时也不肯浪费自己一点点余热,再帮孩子带大他们的孩子;最担心的也非自己本身,而是“怕自己生病了,拖累孩子们”。

小时候看街上贴春联,总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代表了对年岁渐增的喜悦;小时候跟奶奶走在路上,也总被熟人打趣问:“长大后挣钱给谁花啊?”

“给爷爷奶奶花。”

“哎呀,这孩子孝顺,以后你们有福了。”

如果我们能达成共识:不需要任何理由,年纪大的人就是理应得到最好的资源,他们劳累一生,不该再受一点苦——这样我们才能在年富力强时,充满努力干活的热情,因为会有一个美好的“老”景。

尊老爱老,不是在重阳节时送一块糕,而是整个社会真正能做些什么。如果没时间定期帮所在社区的老人跑跑腿,那至少有一件事你可以做:永远不要再用“老”去贬低别人,或自己。

摘自《新民晚报》2021年1月26日


来源:杂文月刊
责任编辑:崔国柱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