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月刊>>推荐文章>>

把“不喊妈条约”挂在墙上更要把“放手”记在心上

2022-02-17 09:49:10 来源:杂文月刊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白晶晶/文

做作业喊妈,吃饭喊妈,喝水喊妈,楼下玩的时候也喊妈……小学暑假刚开启一周,成都宝妈张鹿(化名)被7岁儿子几乎无时无刻地呼叫。没法专心工作,自己的时间被大量挤占,张鹿只好果断和儿子签下一份《不要喊妈平等条约》。

职场妈妈暑期兼职看娃,这份“酸爽”笔者也感同身受,更别提家有同款萌娃,“随时都在喊妈”。也有不少网友看到新闻后,同求“条约”电子版,因为家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爱喊妈的娃”,被喊到头昏脑涨的家长,都想早日求解。

从《不要喊妈平等条约》内容来看,目的是提高孩子独立生活能力,要求也不苛刻,遇到不会写的字、写日记、阅读、不会的题等等,先想想其他办法,不要喊“妈”。生活方面,洗漱、穿衣服、吃早饭等,都先尝试解决,不要喊“妈”,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等爸爸回来喊“爸”。

尽管母子俩都在“条约”上“签字画押”,按了红手印,依然让人担心,距离孩子单方面毁约,只怕是分分钟的事儿。

为何这么“悲观”?原因很简单。每一个爱喊妈的孩子,背后都曾经站着不愿放手的家长。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旦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毛病,可能也没那么容易改掉。

必须承认,孩子性格秉性固有不同,与生俱来的特点不可避免,有人是急脾气,有人是慢性子,但是过度依赖父母、凡事习惯性求助、自理能力差……这个锅大概率还得父母“背”。

随时“喊妈”的外部表现,部分源于孩子内心不自信,其根源还要往外部环境找。

几年前,“神童”魏永康的故事,引发不少唏嘘。提到“随时喊妈”同款娃,就会联想起他的境遇。

13岁时,魏永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17岁时,他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他的母亲,坚信“专心读书才有出息”,为了让孩子吃饭时不耽误看书,都读高中了还在给孩子喂饭。“一切包办”的后果,在魏永康独自求学时浮出水面,他被学校劝退,硕士学位都没拿到,母亲也悔不当初。

“我们习惯服侍小孩,这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奴化,而且也是危险的。”在家长眼中,不但要有知识的起跑线,更要有人生的起跑线。要让孩子尽早懂得成长靠自己的道理,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遇到问题,家长不要急于下场帮忙,而要学会耐心等待,给孩子思考和动手的时间,让他们想办法解决。

面对“随时喊妈”的同款娃,为人父母应该明白,把“不喊妈条约”挂在墙上,更要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记在心上。学会当放手的父母、学会尊重和信任孩子,才能让亲子关系迎来真正的放假。

摘自“红星评论”微信公众号2021年7月9日


来源:杂文月刊
责任编辑:崔国柱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