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月刊>>推荐文章>>

万物可“炒”的背后

2022-03-23 16:36:34 来源:杂文月刊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吴敏文/文

尽管对于“炒作”并不陌生,但“炒作界”将市场零售指导价为590元/粒的片仔癀“炒”到1600元/粒的高位,仍然不免让人吃惊。吃惊的原因倒不是价格被“炒”到原价的三倍左右,而是炒作的对象,竟然是治病救人的药品。不管这个药品的配方如何神秘,也不管其疗效如何神奇,炒作治病救人的药品,恰恰证明了炒作者,已经病入膏肓。

对炒作并不陌生的原因,是因为眼见的炒作对象、炒作行为早已司空见惯。炒股当然是法律允许的经济行为,炒房就已经越过经济行为的界限,但因为并无十足的违法特征,所以政府只是引导“房住不炒”和进行政策调控,并没有对其进行司法追究。然而,即使是在守法的范围内,有一些炒作仍然让人匪夷所思。例如,炒鞋,一双价值数百上千元,或是数千元的球鞋、跑鞋,竟然可以炒到数万元、十几万元的高价……这边厢炒鞋还在方兴未艾,那边厢却已经开始炒作药品。你想想在我们身边,衣服可以高价到数万元、十数万元一套,鞋子可以炒到数万元、十数万元一双,吃饭一顿可以高达数万元、数十万元,房子已经炒成天价,成为压在人们头上的大山…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哪一样不可以炒作?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决定价格的不再是或主要不再是商品的价值,而是其稀缺的程度。于是,为了获取暴利,商家想方设法制造稀缺性,所谓“限量版”就是典型。在生产能力大多过剩的今天,什么产品都是过剩,哪来的稀缺性呢?于是,“限量版”就粉墨登场了。基于资本和商家的逐利本性,它们通过“限量版”制造稀缺性抬高价格是可以理解的;我非常不理解的是“限量版”的购买者。你购买一双鞋是为了穿得舒服,与别人买不买、穿不穿一样的鞋有什么关系?由于人群数量动辄以亿计,一双产量十万、百万的鞋和一双限量几双、几十的鞋,它们在人群中出现的概率差别又有多大?加上人的活动并无规律,你穿一双限量版的鞋,和穿一双非限量版的鞋,遇见穿同样鞋的他人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差别?

当然,所有的炒作行为,目的都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通过炒作抬高价格从中牟利。然而,万物可“炒”的背后,暴露的是人性的贪婪与深入骨髓的投机取巧。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的基本内涵,应该是通过诚实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然而,人皆有贪性,若不加节制,就可能造成“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极限贪欲。在这样的贪欲驱使下,不少人追求一夜暴富,通过对某类商品的炒作使其价格飞涨,炒作者从而坐收渔利,也就不足为怪。

热衷炒作和凡物可炒,缘于贪欲和投机取巧遍及并深入社情民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等,每一样都属投机取巧,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辅佐的刘备和蜀国,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常识和历史都证明了诸葛亮不是神,却被民间炒成了神一样的存在。

或许你会说,我们不是有歌颂实干家的故事《愚公移山》吗?是的。但是,在这个故事中,虽愚公宣称“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却不会增高,总有挖完的一天”,但最终还是天神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将太行、王屋两座山背走了。这使得这个故事以实干开头,却仍以机缘巧合结尾,效果上仍然是在宣扬贵人相助、神力回天的一套。这使得后世人即使实实在在地过着没有神话奇迹,只有艰苦奔波的生活,也仍在心心念念想着菩萨保佑、一夜暴富。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被高收益的投资陷阱掏空了一生积蓄而血本无归;尤其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越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低收入者,越是容易上当受骗。

事实上,商家单方面制造“限量版”似的短缺,如果没有炒作者的配合所造成的聚集效应,大规模的炒作根本无法形成。正是炒作者们以分一杯羹为目的的加入,才使得炒作得以成功。但是,这样的行为对炒家和消费者均是巨大的陷阱:消费者为商品的暴利买单,炒作的最后一波“接盘侠”,无法避免成为被商家和先期的炒作者收割的命运。


来源:杂文月刊
责任编辑:崔国柱
下一篇: 套路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