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月刊>>推荐文章>>

文学创作呼唤“工匠精神”

2022-06-07 10:54:15 来源:杂文月刊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黄 田/文

“工匠精神”是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物质生产如此,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创作又何尝不是这样?时代呼唤文学精品,广大文学工作者需要“工匠精神”。

翻开中国文学史,许多诗人、作家努力践行着传统的“工匠精神”。从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到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从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都说明这样一个真谛:好作品,是来之不易的,是仔细推敲出来的。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和“捻断数茎须”的韧劲,就不会产生“一吟双泪流”的感人效果;没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难以打造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精品杰作。

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对于《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著,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意味着什么呢?写出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一次次地审阅、修改,整整十年,这是一项多么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啊!如果他缺乏那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怎么会有这部流传千古的佳作呢?

然而,近年来,有些人的心态越来越功利化,文学界部分作者(作家)心浮气躁,早就把传统的“工匠精神”抛到了九霄云外。有的人为了早出名,多赚稿费,每天洋洋洒洒要写数篇文章投寄出去。特别是有些网络写手每天要“敲”几千上万字,边想边写边发布到网络上,根本不去花时间用心修改。

据悉,如今每年要出版几千部长篇小说,发表几万首诗歌,其中有多少是精品呢?读者能够记住几篇呢?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些匆匆而就的“急就章”,不是残次品,就是易碎品,但绝对不是精品。越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越难打造出精品。

记得有个作家在介绍文学创作时畅谈了几十条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写完一篇作品,改五遍以上,放一段时间后再改五遍。这也说明文学创作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曹雪芹写《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学创作呼唤“工匠精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语法不能出错,“的、地、得”不能乱用,标点符号一个都不能乱点,更不用说出现错别字和病句。其次就是在整体构思、谋篇布局等方面做到精雕细刻、千锤百炼。

我想,文学作品就像越南、广西的铁木砧板,如果没有经过机器反复打磨、加工,即使材质坚硬如铁,也是无人问津的。同样,没有经过精心修改的作品,是粗制滥造之作,读者不会喜欢。

诚然,多数文学作品不会成为精品,但“工匠精神”不可或缺,不可轻慢。大凡作家,无一不是从“工匠精神”转身涅槃的。就是大作家也得恪守“工匠精神”。缺少“工匠精神”,再好的生活素材也只能写成残次品。没有清寂的执着与坚守,没有精雕细琢,哪会有精品!回首《林海雪原》(曲波著)等的诞生过程,处处显露着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成功的生动实践。

文学创作是一种艰辛的文化苦旅。要想打造出精品,文学工作者就得转变观念,摈弃浮躁,追求极致,静得下心,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守得住清贫,挡得住诱惑,努力把自己锤炼成“八级大工匠”。


来源:杂文月刊
责任编辑:崔国柱
下一篇: 碧纱笼诗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