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月刊>>推荐文章>>

现代城市多些“街道眼”

2022-07-15 15:59:46 来源:杂文月刊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沈 栖/文

联合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圈层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归结为生态、文化、政治和经济四个方面,很显然,城市的宜居程度、口碑形象、城市文化所塑造的城市影响力和感召力,将成为评估城市的新标杆。

近读北美知名学者简·雅各布斯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虽说这部“城市规划史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时隔一个甲子,但它依然呼应着“21世纪是城市世纪”,其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学的理念不失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战”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兴起了一场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声势浩大的城市再造运动。在“机器美学”和“新功能主义建筑哲学”主导下,顷刻之间,旧街道被彻底改造,贫民区相继被拆除,摩天大楼高度的记录一再打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开创了一个对现代城市规划进行反思的时代,它几乎改变了美国城市的发展走向。

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不是被拿来设计的艺术品,而是活的有机体,城市规划本身也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创造的过程。她描述“生机勃勃的城市”所具备的条件:“零售与住宅相融合;街道短小而不间断,避免长条封锁状;建筑物最好有新有旧,而且融合不同的功能;此外,人口密度要高。”她甚至基于曼哈顿现状环境中街道生活的欢乐与祥和,创造出一个新名词:“街道眼”。针对那些寂寥而空旷的“花园城市”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她主张保持小面积的街区和保留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区的安全感和市民的欢愉感。

作为人类属性的产物,城市的本质是什么?“城市的本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美国·科特金《全球城市史》)其根本内涵就是最大限度地为生命服务。在雅各布斯看来,美国城市的衰退,主要原因在于大型基础设施及高楼大厦挤压了“街道眼”,使得街道生活日趋消亡。确乎如此,当下城市发展变迁中,城市的物理形态成为了人们崇拜继而竞相模仿的对象。城市最大的发展动力似乎主要不是来自于历史和文化自身的内在更新,不在于城市各子系统在时间与个体有机变化中的相互平衡,而取决于自上而下基于社会GDP增长和地产商业冲动的大拆大建,取决于“形象工程”的需要。所以,经济效益至上和不计成本地大搞“建筑集合体”景观,乃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城市改造的教训。对城市改造,雅各布斯主张:“从追求洪水般的剧烈变化到追求连续的、逐渐的、复杂的和精致的变化。”建筑固然是人类生活的表征,而且是最高表征,然而,雅各布斯认为:“摩天大楼不过是商业的开发或只是便利的产物,除了商业的成功外,别无更高的和谐理想。”

雅各布斯倡导现代城市理应多些“街道眼”,旨在从社区及认同感层面去创造民众可参与、可使用的公共空间。面对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狭窄化趋势的现状,雅各布斯推崇城市的多样性(该书共四部分,其一便是“城市多样性的条件”)。她认为: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场域,成千上万的人汇集于一个城市,而他们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都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在雅各布斯眼里,城市犹如人体一样在运作,街道就是大大小小的动脉和血管,每每都有自己特殊的功用,而定期修葺能使之充满活力。雅各布斯犀利地指出:所谓功能纯化的地区如中心商业区、市郊住宅区和文化密集区实际上往往会造成功能不良,“一定会把现实撇在了一边”。她感叹:“我们用金钱扼杀了千姿百态的城市多样性,这有点像温柔的谋杀。”“单调、缺乏活力的城市只能孕育自我毁灭的种子。”这一睿见至今仍是振聋发聩!

现代城市的“街道眼”,不仅仅是便利、优化市民生活环境,还在于它能够体现出一个城市的历史感。基于此,雅各布斯力主城市要妥善保护老建筑:“老建筑对于城市是如此不可或缺,如果没有了它们,街道和地区的发展就失去活力。”她特别强调:“必须保留一些各个年代混合的老建筑。保留这些老建筑的意义决不是要表现过去的岁月在这些建筑上的衰败和失败的痕迹……这些老建筑是不能随意取代的,这种价值是由时间形成的,因此,对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街区而言,只能继承,并在日后的岁月里持续下去。”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保护街区的老建筑无疑是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而“街道眼”则是在客观上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来源:杂文月刊
责任编辑:崔国柱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